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亟待升级
“相对于大农机,设施农业装备显得‘小而精’。”前不久,在第三届设施农业产业大会会议期间,农业部规划设计研究院设施农业研究所副所长丁小明,带着记者来到河南郑州陈呰双桥花卉基地,见识了LED照明补光灯、遮阳网、风机等设施农业装备。这些高科技的“玩意儿”,对于设施农业而言至关重要,但在我国发展水平怎样呢?
“我们吃的许多蔬菜,都来自设施农业,而机械的投入使用,能够提高蔬菜产量以及品质,同时还能减少用药量。”丁小明告诉记者,荷 兰、美 国、加 拿大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很高,已经能够达到1 00%,按照我国的评价体系,这些国家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已处于“高 级阶段”了,而我国设施农业还处在“初级阶段”。
“不仅与国外差距大,与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水平也相距甚远。”丁小明给记者列了这样一组数据:2016年,我国主要农作物综合机械化率达65%,其中:耕整地环节为81%,种植环节为53%,采运环节为56%。而设施农业的机械化水平为31.5%,其中:耕整地环节机械化水平为70.6%,种植环节机械化水平为15.2%,采运环节为7.7%,水肥环节为54.6%,环境控制环节为24.4%。
落后的原因有哪些呢?以设施蔬菜为例,中 国农业大学教授、国家大宗蔬菜产业技术体系耕种和田间管理机械化岗位专家宋卫堂分析说,目前我国生产的设施类机具较少,研发此类机具的企业大多规模小且技术力量薄弱,科研院所、大专院校从事这方面研究的较少,导致此类产品质量整体不高。而较有实力的农机企业,因为该类机具研发难度大而缺乏生产动力。加之,当初人们在设计温室大棚时,很少考虑到机械作业,导致此类机具“路难走、门难进、头难调”等现象的发生。
“设施农业装备的地位很尴尬。”丁小明告诉记者,落后的原因主要是四方面:第 一,设施农业类型多样,标准化程度低。第 二,企业和科研单位研发能力比较弱,导致适用机具少。他曾经选取行业内发展不错的9家企业进行过研究,从2004~2017年这13年间,9家企业中只有1家企业累计拥有产品专利数量153项,4家企业的专利数量只有两位数,另外4家企业是个位数。第三,国家政策虽有扶持,但是力度不大。”相对于大农机,设施农业装备的补贴较少”。第四,有些农户意识没有跟上时代的发展,不愿意花钱去购买设备。他曾在河北省永清县作过调研,调研过程中发现,当地一家农户有两栋大棚,其中一栋安装自动卷帘机,另外一栋没有安装,了解情况后发现,农户不是不认可机械的好处,而是觉得两个人有时间管理两栋大棚,另外一栋不需再花钱购买自动卷帘机。
专家认为,提升设施农业装备水平任重道远。”改变要从认识、观念的转变开始,包括许多农机管理部门的人对装备的认识更多停留在大农机,而对设施农业装备认识不够。”丁小明认为,根据温室大棚大型化、规模化、省力化发展的需求,研制适宜机械化作业的设备;面向设施农业全程机械化、集约化需求,研制成套机械化设备;面向简单化、个性化、精 准化需求,研制智能化机械设备;此外,政府要加快设施农业装备相关标准的制定。宋卫堂从技术层面提出建议,机具在设计时,一 定要考虑中、小型机具,温室甚至园区在设计时,一 定要考虑到行走式机具的应用问题;其次,机具、设施结构与栽培模式三者应该有机结合,因为机械化是以标准化为前提的;第三,要利用专业化的队伍进行社会化的服务。
丁小明预测,再过20年,我国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将有望达到中级水平,虽然现在处于“初级阶段”,但随着更多企业的进入和科研院所的研究,前景还是值得期待的。
江苏:”三个一批”加速“机器换人”步伐
今年6月,正值翠冠梨收获的季节,笔者来到江苏省苏州市张家港市杨舍镇福前村,万家乐农林科技有限公司负责人季军高兴地说:”我们的翠冠梨采用机械化设施栽培技术,不仅比露天栽培的早上市20天左右,而且采用有机栽培的方式,口感润甜,完 全不愁销”。季军介绍,种植基地果园机械化水平由去年的32.3%提高到如今的57.2%,其中林果类生产机械化水平提高了24.9%”机器换人”步伐的加快,使果园在锄草整地、松土施肥、机械化开沟、植保、病虫害绿色防控等环节的成本均显著减少,每亩较以前节约成本168元。
笔者来到果园基地大棚,看到里面“机关重重”,果树的灌溉、植保等环节全部通过机械来完成,偌大的棚里几乎看不到几个人“以前公司果园里只有一些老旧农机用于耕整地和植保,其余环节大多依靠人工来完成,不仅效率低,而且农忙时也很难找到人。基地去年先后引进多 功能整地锄草机、履带式多 功能松土施肥开沟机、自走式喷杆喷雾机、自走式田间搬运机、病虫害绿色防控的太阳能杀虫灯等装备及配套技术,现在果园已具备了整地锄草、松土施肥、灌溉、开沟、植保、田间运输等环节的机械化生产。”季军介绍。
为解决设施农业机械化节本增效的问题,南京市江宁区谷里现代农业示范园新建100亩跨度、8米连栋的钢架大棚用于蔬菜全程机械化生产,推广韭菜、空心菜、小青菜等品种的全程农机化生产操作规程,引 领带动园区内农户通过农机化种植节本增效。“通过两年来的示范建设带动,目前已形成近30个示范户、核心示范面积500亩的蔬菜机械化生产基地。”江宁区农业局农机推广科长张远明介绍“就拿空心菜收获环节为例,一亩地年采收4茬,人工投入近3700元。若采用机械化收获,只需1台收获机、1个机手,一亩地人工和油费约800元,可节约成本2900元,由于机械化采收的产品标准一致,且水肥管理也采用标准化,蔬菜的品质较人工栽培有了很大提升。通过机械化设备代替人工作业,既节本又增效。”
“随着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加快,农村人口大量转移,农村人口老龄化、劳动力紧缺等问题越来越突出,现在农村从事果蔬生产的农民年龄普遍在65岁以上,江苏省果蔬基地普遍存在找人难、用人难、风险大等问题。”江苏省设施农业机械化技术专家组组长蔡国芳研究员介绍说:”劳动力成本不断上涨,蔬菜基地人工成本已普遍占总成本的60%以上,人工成本逐年增加持续挤压部分蔬菜生产基地的利润,导致效益低下甚至亏损而难以为继。实施设施农业‘机器换人’迫在眉睫。”
然而,当前江苏省设施装备发展面临许多亟待解决的问题,以设施园艺为例,设施内专 用的收获、施肥、加温、通风、补光等农业装备开发相对滞后,很多环节仍依赖人工作业。因园艺作物品种多,种植规模小,企业研发生产积极性不高,现有的机械单价高,推广面窄,收获、加工等环节装备开发滞后,不少环节的设施农业机械还是空白。
江苏省农机局局长沈建辉介绍,“江苏省将以农机化科技示范基地、菜篮子工程蔬菜基地和园区示范点建设为切入点,促 进农业装备在设施农业中的应用,着力推动‘三个一批’,即‘推广应用一批成熟、通用的,引进示范一批专 用的、定制的,研究开发一批生产急需、市场紧缺的’设施农业装备;依托果蔬园艺全产业链示范区、蔬菜品种展示中心,加强先进适用机具推广和新装备新技术研发力度,加强农机农艺融合研究和技术标准规范制定,创新设施农业农机化服务方式,以点带面、重点突破,全面提高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力争到2020年,全省设施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50%。”
北京:草莓机械化起垄效率提高5倍
近日,由粮经作物产业技术体系北京市创新团队组织的“草莓轻简化栽培及机械化起垄技术观摩会”在北京市昌平区草莓博览园举行。现场采集数据显示:400平方米的草莓日光温室,利用草莓起垄机两个人半天即可完成,对比人工起垄工作效率提高了5倍。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北京市农机鉴定推广站、昌平区蔬菜技术推广站、昌平区农机推广站等单位的专家及农户代表100余人在现场观看了示范。
长期以来,北京草莓日光温室种植通常采用南北向高垄种植模式。利用南北向高垄种植草莓,草莓受光比较均匀,但农事操作和采摘时,经常来回移动位置,费时费力,且不方便机械进行做畦、打药等操作。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果经作物室主任、推广研究员宗静介绍,为了减少南北向高垄栽培中人工的耗费,2012年,北京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做畦方式进行改进,在鑫城缘果品专业合作社开展东西向高垄栽培草莓试验。2012~2013年草莓生产季数据显示,东西向畦示范温室草莓初采收期比南北向畦提早了30天,亩产较南北向畦产量增加13%,效益增加32%。
草莓东西高垄栽培模式具有果实成熟期提前、产量高、品质好、果实不断茬的优点。同时,东西高垄使草莓的劈叶、打杈、采收等农事操作更方便、更省力,并且具有很好的观光效果。但是,北京市草莓起垄操作基本为人工操作,采用制作好的模子,无法适应东西起垄。早期的起垄机由于机械自身的设置以及土壤黏重等多方面的限制,起垄效果无法满足种植者的需求。
北京市昌平区农机推广站站长王尚君说,农机和农艺融合是必然趋势。不改变南北起垄的习惯模式,不仅起垄机的推广应用难度大,采收机等机械的应用也会遇到同样的问题。反之,没有专业的、性能优良的起垄机,东西垄的栽培模式也很难被广泛接受。近两年,通过草莓专 用起垄机的引进和已有起垄机的改进,使得起垄效果有了较大改 善,东西垄草莓栽培逐渐为大家所接受。据测算,采用人工起垄,社会化服务需要人工3~4人,用时5~6小时,每个棚需要500元左右的支出。利用草莓专 用起垄机东西起垄,400平方米的草莓日光温室起垄需要60~80分钟,一个温室需用1.5~2.0升汽油,1个机手操作即可完成。